【云水】視覺盛宴(賞析) ——潤雨散文集《光陰在左》漫談
我在《鄉(xiāng)土文學》當過20年編輯,竟不知潤雨也是當地散文家。她已在外面報刊雜志發(fā)表了若干文章,散文寫得好,評論更精彩??芍^墻外開花墻里香,屬于晉中文學界的后起之秀。我已退休10年,與潤雨是在一次采風中認識,有相見恨晚之感。
拿到她送我的散文集《光陰在左》(燕山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年4月版)也有大半年了,由于寫長篇中途難以斷開,直至現在才認真閱讀。對于百忙之中仍然堅持寫作的人,我一直心存敬畏。文學適應任何一個行業(yè)!潤雨(真名朱潤魚)是名幼兒教師,現在她們單位教研室工作。她的文筆清麗、真摯、簡潔,心靈清澈得像一面明鏡。哦,難怪筆名叫潤雨,確有潤物無聲的感覺。“光陰在左”為什么不在右?至今有些縹緲。也許作者對光陰會有新發(fā)現、新感覺?于是扔下這個不管,先進入閱讀,這個時候光陰在“左”在“右”已經不重要了。
看潤雨的散文須得有一種態(tài)度,靜下心來,小心進入,最好泡一杯清茶,點一支檀香,當裊裊的香煙繚繞,進入極靜的狀態(tài)才能閱讀,只怕太過粗糙會嚇壞那一張張酷似幼兒純真的笑臉。她的行文與她的職業(yè)身份緊密相連,沒有市儈氣,沒有俗世心態(tài),沒有功利目的,但有煙火味、人情味和思想性。我以為散文有這些元素支撐也就可以立足了。
有一句話: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。這句話在潤雨的文集里最具真理性?,F在寫游記的人越來越多,寫景觀物,看山賞水,實景實描,干巴巴毫無意趣、意境。但潤雨的游記最顯精彩,她的直覺和感知非常發(fā)達,也說心靈沒被染濁就能與天地相融。大自然是一部哲學典籍,她從自然中獲得哲思,且能把自然場景描寫得活起來,并能引人深思。她從國內到國外,通過自然景觀延伸到人文思考,從一個街名感受到文化的厚度。其實這已不是寫文,而是寫心,是人與自然的關系,也可以說這是游記永恒的主題。比如《遇見黃石》,標題十分簡潔樸素,行文自然瀟灑,語言的氣勢很有震撼力。
她從進入黃石公園觀賞就埋下了一個懸念:黃石是美國的一處國家公園。在作者眼里,既為公園,看起來實屬山野林地,難道是審美出現了偏差?美國的國家公園怎與我們國內公園面貌相差甚遠?我們的公園樹都修剪得整齊漂亮,公園周圍有綠色植物帶,可黃石公園雜木叢生,橫躺豎臥,不成規(guī)矩,像個不修邊幅的瘋子。作者在此有些失望,她是這樣描寫的:
在這里,全然沒有人工修為的痕跡,好像既不刻意栽種,也不人為清理,更不見涼亭或雕塑輔物,樹林中時不時閃現一棵或者幾棵甚或一片死去的樹木。這些沒有了綠葉遮體的樹,樹皮脫光了,露出銀灰色的骸骨樣的枝丫,與蓊郁的樹群并立。近看這樣的場景,確像生與死的并肩、陰與陽的共融。
這一段是平行描寫,看上去沒什么奇特,但是作者看出了“生與死的并肩,陰與陽的共融”。一下子就點亮了讀者眼睛,通過物體道出了世間本質,而且就這么寥寥一筆,就像一幅畫中,茂密的森林飛來一抹云,雖然森林是主體,云即是點睛之筆。這就是作者不動聲色的靈性傳遞。那么黃石公園為何如此不修邊幅呢?說是源于一場火災,大面積燒毀,這里大多是扭葉松,據說在燃燒中出現了扭葉松的一種奇觀:
當山火肆虐、死亡逼近,它們就像那些大難中舍身護子的母親,會把堅固而緊閉的松果種子儲藏起來,保存3—9年沒有問題。雖然自身被燒毀,一旦濃煙散盡,松果就會崩裂,將儲藏中的種子撒播在更廣闊的地面上,從灰燼中萌生出充滿生機的新一代。死亡和轉世輪回,使他們無懼山火侵擾,而學會了借火助生,擴大領地。至今,幾乎整個公園都變成了它們的王國。
這一段描寫仿佛經歷了一場天地間的造世運動。在這次“造世”中,發(fā)現了普通的扭葉松竟如一個“護子的母親”,在最危難中自己粉身碎骨,卻把“子孫后代”保護完整,伺機待發(fā),占領更大的領土。很像一個寓言,展示了扭葉松的犧牲精神和博大情懷。人與物是何其相似,抑或人也會低下高貴的頭顱向樹群致敬。這一段描寫不僅揭示了萬事、萬物、萬靈的互為性,更讓我聯想到,世間的法則是在建設中毀滅,毀滅中建設。人類每一天都在尋找合適的生存方式,但始終沒有找到良方。由于喪失了道法自然的總則,過于膨脹的人欲扭曲了萬物萬靈,一個時代的周期不是因為物質貧乏而毀滅,而是因為人的欲望推升到極致而崩塌!自然界無數次的警示,人類卻總是渾然不覺?!包S石事件”的點化實在神妙。作者精確地發(fā)現了人類世界的生滅法,生即是死,死即是生的輪回之道。而能擴大疆界的往往是有博大情懷的物種得以生殖繁衍。在這里,讀者會對自然界頓然生發(fā)敬畏!卻不知能點醒多少人對生滅法的深刻理解。不管作者是否意識到她寫出了真理,但這確是一種啟蒙,具備了一種美學功效。文章不說大小,有啟示就是好文。
更讓作者吃驚的是,如此“狼籍”的實景留存,緣于一個決策:
讓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法則發(fā)揮作用,讓那些樹木的腐爛物天然分解,為土壤提供養(yǎng)分。同時還大自然以純粹的自然之貌。
作者定義為“抱樸守拙”,確是高意境。
這個決策更讓我肅然起敬!尊崇自然才是尊崇本性,我們聲稱道法自然,可公園里、馬路上,常??吹侥切┧蓸浔粓@丁切割成螺旋形,看似漂亮的工藝,卻看上去五花大綁被凌遲、被囚困的感覺,它必須按照人類的意愿生長,沒有自由茂盛的權利。這又讓我看到不同的人文意蘊。
潤雨的散文理性與感性糅合,敘事很有力量和氣勢,語言也很跳突,不時會有一句話讓人眼亮心動。比如:
“有誰知道,黃石公園地下火山蘊藏著足以摧毀世界的能量,一旦爆發(fā),所噴出的巖漿足以埋沒大半個美國。而火山噴發(fā)形成的火山灰等物質會籠罩全球,地球上的植物會因此受到酸雨等物質的損害消失殆盡,人類在這種情況下將在一片陰暗中走向毀滅。地球也和人類玩株連九族的游戲?。∪祟惖墓餐\已被緊緊維系在一起?!?br />
作者的機智是通過火山爆發(fā),思考到人類命運一體的真理,而語言的風趣和跳突來了個“株連九族”。接著讓世人想到,共同命運就應該“尚和”。在整個世界處于混亂,戰(zhàn)爭頻仍、瘟疫遍地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切割成碎片,作者在思考“和合”,乃是一種大情懷、大悲憫、大思考、大愿望。我之所以這么細致地分析這篇游記,是因為文中裝載了太多發(fā)人深思的東西。這也是作者寫游記的大致風格。她一路走一路看,一路看一路思,作者很會找文眼,比如《不經意間,遇見愛因斯坦故居》,此文本來只是路過,看到愛因斯坦故居人跡罕至,顯得異常落寞,她驚訝這么有名的科學家,故居怎會如此寂寞?不禁心里愴然,只是因了“愛因斯坦故居”這個名字才讓她驚鴻一瞥。但是,她筆鋒一轉,介紹起愛因斯坦的遺囑:
“我死后,除去送遺體去火葬場少數幾個最親近的朋友,一概不要打擾。不要墓地,不要立碑,不要舉行宗教儀式,也不要舉行任何官方儀式。骨灰撒在空中,與人類和宇宙融為一體。切不可把我居住的綢商街112號變成后人朝圣的紀念館。我在高等研究院里的辦公室,要給別人用。除了我的科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之外,我的一切,都將隨我死去?!?br />
這篇空洞無料的文章立即傳送出人文的高度,這時,也許愛因斯坦的科學成果、科學思想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人品的絢麗照亮了人心。越平凡的人越追求繁華,越偉大的人越回歸簡樸。偉大不是因為有多少豐功偉績,那只是工作屬性。真正的偉大是與宇宙天地同頻,用最后的一瞬間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心性。作者隨手采擷材料就能墊高她所要表達的意蘊,這就是一個散文家的本事。再比如《走進蓮花圣地――墨脫》,墨脫是個秘地,她在這個具有原始地貌的地域一飽眼福,還描寫了一個叫貢桑的小伙,他淳樸、善良、解他人之困,他和這里原始的大自然渾然一體,在自然中添加了一抹玫瑰紅,十分親切可愛。“撿拾”是寫散文必須具備的素養(yǎng)。情趣、意趣、風趣、理趣,隨手拈來,散文才能熠熠生輝。
前面說他的散文有人情味,也有煙火味。
《致終將長大的兒》,情感濃縮,手筆風趣,她把光陰的行進叫“翻山越嶺”,把胖到180斤的兒子形容為“大叔”,兒子減肥后成為“帥哥一枚”,以此看到未來的兒子有出息,基礎是毅力品質。她行文輕盈、靈動、有趣。《百味年節(jié)》煙火味更濃,外甥是個大學生,一到寒假就和父親一起出去攬家政——擦玻璃賺錢,寫活了一個農家子弟的生活境況和情感向度。父母每月資助他一千元,其余的都靠他在外面勤工儉學,他懂得父母的艱辛不易。這些篇章不是說寫得多么高精,主要是寫出當代青年人少有的品行,這就格外珍貴。有人說文學不需要承載很多東西,甚至完全摒棄“文以載道”的說法,但文載的不是皇道,而是人道。潤雨做到了。
潤雨寫作結構也很有講究,比如《百草坡之約》,她以四次造訪的構思,寫出百草坡的四季風貌,景物描寫清麗脫俗,此文主要是結構巧妙。觀景看物、聽風賞雨,本來就是“空手道”,全看作者的直覺和感知力,最難寫,但作者給予四季的詮釋如同一個童話世界。她的很多篇章都有童話感,十分可親可愛,這與她純真的內心世界有關。她也很有能力從地域中發(fā)現文化天機。比如《為了與天空接近的夢》,是去藏地尋夢,途經成都逗留,去了一條小巷,她說小巷如江南美女,透著嫻靜淑然之氣。其飛檐、石墻、窗欞、畫屏等都描述得十分美而安詳。最主要是小巷的鋪兒、店兒偏偏以“寬”命名:寬居、寬坐、寬度、寬知味等等。這個“寬”字不只是字,是此地人追求的氣度、氣量,是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之意。道出了成都人的生活精致,文化深厚的風骨。這就是作者閑筆中的妙趣。她的確是從視角中獲得了盛宴。沿路拾貝形成了這部散文集的風格和風情。
《光陰在左》分六輯,52篇章,有好多好文沒有介紹分析,我只是在不同章節(jié)摘取風格而言說。其中有一輯是評論文章,真是精彩。由于有了理性思維,她的散文就多了些咀嚼的東西,有筋有骨,有血有肉。我一直把文章比作人體,比如長篇小說,骨架是情節(jié),筋絡是人物,細節(jié)是血肉,心臟是靈魂,第一句話是語言的頭腦,統(tǒng)領全書的語境、語氣、語韻、語述。要以最小的細節(jié)表達最大的意蘊,用最準確的文字表達最貼切的感情動作。散文的語言功底更嚴格,尤其是游記類,沒有故事,人物做輔助,語言的情趣、意趣就格外重要。
潤雨的語言趨于成熟,但還有待提高。比如排比句,應注意詞性變換和搭配。在《春在不遠處》中,有幾句排比句:“擁抱冬日的凜冽,擁抱蕭瑟的荒山禿嶺,擁抱冰封溪流的畫面”,三個“擁抱”顯得刻板失去彈性。我認為“冬日的凜冽”應換成“感受”,“荒山禿嶺”可以“擁抱”,“冰封溪流的畫面”應該“目視”。這樣詞性搭配上是否更合理?
當然看這部集子,一定要從后往前看,估計作者是按創(chuàng)作時間編排,寫作也有個歷程,語言、技巧、認知都會隨著寫作歷程而逐步提高。很明顯,前面是早期作品,后面才越看越成熟,越寫越干練。在此給讀者提個醒,以不誤潤雨的精彩。我作為晉中界的文學老者,她人正,文秀,寫作態(tài)度非常純正,所以特別想推薦潤雨的散文讓更多人關注。以慰她對文學宗教般的情懷。
也許評述不準確,但我是認真的。有不妥之處請諒解。
2024年4月1日靜心齋